這個Asahi Linux專案主要是想要讓M1 版本的MACs可以執行Linux,所以之後如果有相關的需求時,感覺可以來這看看是否可以用。
以目前的進度來看,離正常使用應該還有段距離,希望這些類似的專案都能成功;可以想象如果可以有一台執行Linux的筆電,並且同時有M1的高效與不秏電,這個應該是許多開發者都希望有的一台電腦呀XDDD
Just another WordPress site
這個Asahi Linux專案主要是想要讓M1 版本的MACs可以執行Linux,所以之後如果有相關的需求時,感覺可以來這看看是否可以用。
以目前的進度來看,離正常使用應該還有段距離,希望這些類似的專案都能成功;可以想象如果可以有一台執行Linux的筆電,並且同時有M1的高效與不秏電,這個應該是許多開發者都希望有的一台電腦呀XDDD
最近Apple 發表了新的功能,主要是為了避免一些兒童性犯罪(Child Sexual Abuse Material (CSAM))的問題,該功能預計會在iOS 15, iPadOS 15, watchOS 8, and macOS Monterey.* 中更新。
這功能最近引起了大量的社群反彈,雖說是立意良善的功能,但由於該功能是直接透過裝置中的AI/ML相關的演算法去推測出目前裝置上的照片是否有違反規則的照片,這其實也大幅的侵犯了使用者的隱私,而主要社群的反彈點如下:
後續再來看看Apple會如何回應…
UPDATED: Aug 11th, 2021
目前Apple 的回應是,他們只會使用CSAM detection 在使用者上傳到iCloud上 照片/影片;跟預期的差不多,Apple先說明他們只會針對特定情境才會做CSAM detection, 以試著降低一些負面聲量…
感覺事件是還沒完全結束,應該還會有後續…
UPDATED: Aug 14th, 2021
連Apple 的軟體技術主管都出來澄清了,這項新的功能的概念是,當使用者將照片上傳到icloud時,相較於像Google, Facebook在server上做照片的辨識,Apple則是選擇先在裝置上辨識(感覺像preprocess的概念);而整個機制被觸發的情況只有在使用者將照片上傳到icloud時才會觸發…
不過這也意味著,觸發機制如果被更改了,那就代表使用者的手機是被監控的;另一個點也是說,如果iphone有這種機制了,這樣只要這間公司與 政府合作,就代表一般人的生活其實都會被監控著…
在Hacker Daily News上看到的新資訊,美國的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與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 出版的一個Kubernetes安全強化指南;雖然很久沒用kubernetes了,但對於這相關的資訊還是些記錄一下,以後說不定有機會用到。
意外的從別人的分享中的文章發現的有趣東西,原來社群有在做opensource 版本的windows,而名稱叫作ReactOS。
記錄一下,以後說不定有機會玩到XDDD
某天剛好看到了這篇文章AWS’s Egregious Egress (cloudflare.com),才知道原來AWS在頻寬這邊的計價(outgoing)真的蠻貴的,尤其是當你所用的AWS region是在一些已開發國家。
這邊算下來的數字來看,同樣的頻寬,如果是使用一般跟ISP租用每個月XX Mbps來相比,在北美這邊可以貴到約ISP 價錢的那邊的80陪。
hmmm…. 真的是蠻貴的…
雖然說AWS 的ingress是不計算費用的,但蠻多資料相關服務,其本身的egress 費用看來是無法避免的,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拿來參考一下一些AWS在營運上,頻寬費用上應該要注意的事項…
也是在 Hacker Daily News上看到的文章,列出了蠻多常聽到的AWS Service,以及他們描述與市場上對應的解決方案。
在自家建立一個私人的網路環境已經是一個很常見的需求了,但還有一些更專業的開發者/工程師可能還會在家裡建立一個小型的企業網路,架設自己需要的伺服器與建立相對應的路由…等等。
在hacker daily news 上看到一個看更酷的東西,就是架設自己的5G/mobile network,從那篇文章中列出了各個不同layer的open source 套件與相關資訊,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有提到Respberry Pi, 感覺以後有機會可以來玩看看…
平常做些專注工作時,主要都會找一些串流平台上的focus 相關播放清單來當背景音樂播。除了這些串流平台以外,另外有幾個不錯的選擇:
據說是由AI來找出不同情境下,最適合當下的一些音樂,大多數是類似於白噪音的音樂;之前試了幾次以後,感覺還蠻不錯的。
這個網站的TA感覺就是開發者,連domain也用 sudo
;試過一次感覺還不錯,之後再來多試試看…
一直以來,我對於這兩個職位的想象都是…
“這應該只是公司不同,所以對同一個role有不同的職稱而已;基本上它們就是 Dev/IT 的最高執行角色,並且直接向CEO報告!?”
但在某一次 1 on 1 與DK 剛好聊到以後,才發現原來這兩個角色是完全不同的,它們有各自需要關注的方向,並且同時report給CEO。
CTO 這個角色主要工作範籌在於公司未來的技術發展,他必須評估公司長期的技術需求,帶領團隊開發相關的技術,並確保當業務發展到某個時間點時,其相關的技術都已經ready了。
像是Amazon的CTO的工作就是在帶領團隊專注在Amazon 未來5-10年技術開發,比較有名的例子是:Amazon DynamoDB 這篇paper就是由CTO帶領團隊來發的…
這個角色主要是關注公司目前的技術發展,而他所帶領的團隊會需要開發各種技術來應付目前的業務需求。 (但大多數的公司的CTO其實在做 VP of Engineering的相關職務)